二、既有设施的使用状况
上一章:一、项目计划地及设施草案 | 下一章:三、运输机械的开发和设施的特性 |
亲们,电脑与手机端都用www.xiuluoxiaoshuo.com打开访问,非常方便,一定要记住哦。
1
透过往返月球的飞船——西王母五号的石英玻璃窗,妙用双筒望远镜往下眺望着,纳闷地自言自语:“不知道为什么,好模糊,看不清。”
“要对好两个镜筒的焦距。”
“没错,已经对好了,但还是不行。”
“哪边不行?给我看看。”
走也从坐在自己膝上的妙手中接过尼康的四十倍双筒望远镜,隔着妙的肩膀向外看。
他先是调整望远镜瞳距,眼睛拉近拉远地尝试了几次,之后还调整了视度。
走也以为已经调整得足够好,但结果还是和妙一样。慢慢在视野中后移的环形山以及山谷的黑白轮廓还是无法看清。看太久后,眼睛终于疲劳了。
妙在走也下巴底下说:“哥哥。”
“啊,对了,是不是有雾?”
“月球没有空气哦。”
妙扑哧一笑。小女孩还懂得开玩笑。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实际上却非常老成。
见二人怎么调都调不成功,坐在三个座位中间位置的凤船长暂停了和边上马船员的交谈。
“调试望远镜是需要诀窍的。来,给我。”
只见他从走也手上接过望远镜后,把它放置在窗户跟前的空中,轻轻地把手放开。
望远镜随即飘浮在空中。因为西王母五号飞船是围绕着环月轨道以自由落体的状态在飞行的,所以舱内是失重状态。
凤船长用食指尖非常轻微地点了一下望远镜的目镜。尝试了两三次之后,他说道:“好了,你们再试试看。但是绝对不要触碰它。”
一直在边上看着的走也没见着有什么两样。但是,当他按凤船长说的,不用手去触碰,而只是脸凑近了观看后,吃惊地说道:
“啊,能看见了……”
“真的吗?”
“嗯,非常清楚。”
“给我看看。”
妙正要抬起头,她的刘海正好碰到目镜。望远镜开始慢慢地向前翻滚。妙“啊……”的一声,遗憾地抓住望远镜。
走也问凤船长:“您是怎么做到的?”
“肉眼看过去,月面慢悠悠地划过眼前。但实际上,西王母五号在离月面平均十万米的高度,以每秒钟一点七三千米的速度,也就是以子弹两倍的速度在飞行。使用四十倍的双筒望远镜,相当于在二点五千米外看一个物体,再加上视线移动的角速度也在扩大,所以图像就糊了。”
此时,妙已经将长发扎成了丸子头,而凤船长索性在妙的脑袋边上用手指画着圈圈说明:“飞船大约一点九小时绕月球一周。如果能让双筒望远镜也用一点九小时绕一圈的话,它就能跟上月面上的物体了。妙,你能做到吗?”
“只需要轻微地让它旋转就可以了,对吗?我试一下。”
妙试图让望远镜浮在空中,用手指轻轻地点一下望远镜,之后再看,可是任凭她尝试了多少次,还是以失败告终。小姑娘嘴上说着“好难啊”,但还是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尝试。
凤船长笑着说道:“没那么简单的。当初,我们向俄罗斯的朋友请教的时候,一开始也愣是搞不定。如果你能在飞船着陆之前做到的话,我就承认你是宇宙飞行员。”
船长说完后便叫上旁边的马船员一起开始检查仪器了。
西王母五号是中国享誉世界的往返月球载人飞船,但其实它是从俄罗斯的宇宙飞船改造而来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和以往制造兵器和工业机械一样,先从北部邻国俄罗斯学习载人宇宙飞行技术,进行改良后才造出了本国的宇宙飞船。
西王母系列飞船的原型是前苏联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实现登月任务而开发的礼炮(Salyut)系列宇宙飞船。该系列的大型宇宙飞船长达十三米,重达十八吨,而继承了它血统的改良版本更是赫赫有名。那就是一九八六年发射的轨道科学空间站:和平(Mir)号。
和平号全长十四米,是由五个筒状模块前后左右拼接而成的宇宙空间站。这五个模块全部以礼炮号为原型。后来的国际宇宙空间站ISS中也能见到礼炮号后代的身影。因为它们可靠、易改造而且使用寿命长。
中国之所以能在二〇二〇年成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载人月面基地,就是因为他们开发出以礼炮号为原型的西王母号。西王母号是大型飞船,拥有宽阔的居住空间,所以将人和物料运到月球上后,可直接作为基地使用。什么都没有的中国月球基地换言之就是放置在月面的和平号。
截至今年也就是二〇二五年,中国已经向月球发送了四艘西王母作为“昆仑”月面基地模块。该基地常年由三人驻守。走也和妙此行的目的地就是那里。
四天前,二人和两位中国宇航员在中国甘肃省的酒泉宇宙基地搭乘嫦娥号宇宙飞船成功发射上天,嫦娥号宇宙飞船与中国独立开发的神箭三号火箭以及同联盟号(Soyuz)宇宙飞船密切关联。
事实上,就发射一事,此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御鸟羽社长试图用天生的行动力和人脉确保拿到嫦娥号飞船的两个席位,但最后只争取到一个。这也没办法,因为中国宇航员到达月面基地后会和前任宇航员进行交接并在之后的一年中驻留基地,但走也二人在短期滞留后就要回到地球。少派一个中国宇航员,就意味着现在驻守月球基地的队员中有一人要继续在基地待满一年。变动带来的工作调整非常麻烦,中国方面能空出一个名额就已经要谢天谢地了。限员三人的嫦娥号只空出一个座位,自然只能派一个人去。御鸟羽经过不断交涉并豪气地支付了三十亿日元现金后,中国方面才想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让走也抱着妙坐。
听上去有点荒唐,换作规矩森严的美国宇航局(NASA),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是,仔细想来,其实也没那么荒唐。走也是普通日本人的体型,妙则是稍微瘦弱一点的小孩,同行的两位中国宇航员身材也不高大。嫦娥的原型——联盟TM号就是专门针对俄罗斯人中体型相对瘦小的宇航员而开发的宇宙飞船。重量上,这四人的体重和三个俄罗斯人体重几乎没有差别。而且,在发射火箭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搭载的人数,而在于重量。
俗语说“瞻前顾后不如放手一试”,发射果然非常顺利。四人和宇宙飞船忍受住发射的加速度和冲击力,安全抵达了绕地轨道。
前一天发射的西王母五号已经在轨道上待命,此时的它还发挥着货物集装箱的作用——往月球运送大量物资。为了将大量物资顺利运到地月转移轨道,它搭载了一个利用火箭中间段改造而成的大型助推器。
升至轨道的嫦娥号和西王母号对接后,问题迎刃而解。因为西王母五号的内部虽然堆满了物料,但空间宽阔,嫦娥号压根就不能比。四人沿着连接通道转移到嫦娥号后面的西王母五号,开始为期三天的奔月飞行。
过去的联盟TM号由机器舱、再入舱和居住舱三个部分组成。作为其改良版,嫦娥号没有设置居住舱,而是用一个名叫“返回舱”的舱体取而代之。正如它的名字所示,返问舱就是从月球返回地球时使用的舱体。
进入环月轨道后,嫦娥号会把返回舱留在轨道上,自身则和西王母号在对接的状态下登陆月球。顺利着陆后,嫦娥号会与西王母号分离并被放到一边,而西王母号则和基地对接成为基地的一部分,届时返回地球就使用上次着陆的嫦娥号。这样的安排使得月面上常年都有一艘用于返回的飞船,而且每次都能更新。
利用机器舱离开月球后,嫦娥号会和返回舱进行对接,组成再入舱进入大气圈,最后返回地球。去程搭载的二十七吨物资,返回地球时只会剩一个不足三吨的再入舱。
现在,西王母五号正在微微倾斜的轨道上进行绕月飞行,同时做好了降落准备。为了让大家能在发生情况紧急时逃回地球,所有人又从西王母内部转移到嫦娥号,并将嫦娥号一百八十度大旋转,以便随时能和西王母号分离。此外,他们还中止了为分散太阳热能而设置的船体旋转,并将西王母后方的主引擎设定为向前喷射。
凤船长合上活页式的核对表,说道:“西王母五号呼叫北京控制中心。返回舱分离完毕,已做好着陆准备。是否可以降落?”
从西王母五号发出的电波传到远在三十八万千米之外的地球,并被静止轨道上的数据直播卫星接收到。围着地球的三颗卫星顺利转发电波并将凤船长的声音发至彼时仍在地球背面的中国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这种卫星使得不管地球时间是几点,西王母五号都能和控制中心进行通信。在这种卫星诞生之前,发射阿波罗号的NASA为了在本国见不到月亮时也能顺利接收飞船通信,不得不在遥远的澳大利亚以及西班牙设立了卫星追踪所。
控制官回复的时间再加上电波往返的三秒时间,大概过了十秒钟后,传来了回复:“收到。西王母五号,请降落到昆仑基地。”
“收到。现在进入降落程序。妙、青峰,做好准备了吗?”
“啊,请等一下!”
始终在全神贯注地用双筒望远镜眺望月球的妙大叫一声,同样看着窗外的走也知道她为什么这样说。
月面上如同湿土一般的黑灰色部分和白亮部分的分界线处,有一个东西闪闪发光。定睛细看,如同一个用米粒摆出的十字架。
那就是昆仑基地。和当初阿波罗十五号着陆时的位置一样,它位于雨海(Mare·Imbrium)东畔亚平宁高地中的山谷日本人将其形容为捣年糕的月兔中“右侧的兔子”和“臼”之间的位置。
“开始降落程序。调转船头。”凤船长按下定序仪的按钮,在横向加速度的作用下,窗外的景色开始转动——西王母五号改变了方向。
妙鼓起脸颊。
“刚刚好不容易才看清楚。”
“哈哈,刚才没有经过我确认,所以不算。回去的时候再挑战吧。”
凤船长笑了一阵,之后又静下来和马船员继续推进着陆程序。
“船头调转完毕。接下来开始减速喷射。”
一股力量犹如从背后猛地袭来。双筒望远镜掉落在了妙的胸前,妙的身体则紧紧贴着走也的胸口。向后飞行的西王母五号通过引擎喷射开始降低轨道速度。
“第一次减速喷射完毕。对地速度一千六百米每秒。降落率正常。”
“是否已修正雨海质量瘤的影响?”
“正常。已发送电波测高仪测定的修正值。”
“很好。距离第二次喷射的时间?”
“约四千五百秒,根据刚才的测量数据进行修正后喷射。等捕捉到昆仑基地发来的ILS电波之后,再进行第三次喷射。”
“用其他计算机再次确认飞船中心位置及推力轴线。如果情况异常,由我进行手动降落。”
“明白。”
“真熟练啊。”走也心里想着。多载一个人也好,调整双筒望远镜也罢,他们如此游刃有余,一直让人无法相信他们竟然是本世纪最先被送到宇宙的一批人。虽然中国才进行第五次月球载人飞行,但却已经向近地的低轨道发射了二十多次载人飞船。正是如此丰富的经验才使得他们能驾轻就熟。
走也不经意地朝妙看了一眼,只见她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凤船长的手。走也用日语问道:“你害怕吗?”
“有一点。为什么这么问?”
“因为你挺不放心地看着凤船长。”
“我相信船长的技术。”
那么,妙究竟在看什么呢?她应该不会对飞船驾驶及机器设备有兴趣。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接触,走也发现年纪小小的妙聪明出众。可即便这样,还是很难相信她能理解连走也都不清楚的宇宙飞船构造。
走也怀抱着妙,感觉她的心跳咚咚地从背后传来,自己的脉搏则在随之跳动。有一点点紧张,不,是相当紧张。凤船长等人的操作非常老到,但与此无关,正是因为亲眼看着他们操作才紧张。他们对复杂的程序信手拈来,令人目瞪口呆。可一旦他们弄错了其中一步,也许大家就撞到月球上粉身碎骨,或者飞船爆炸化为灰烬,再或者窒息而死。这样一想,不紧张才怪。妙应该也是在担心这个吧。
二人一言不发,只剩下凤船长和马船员的声音在嫦娥号里飘荡。
沿着轨道飞行的飞船减速后降落在地面。朝飞船前方喷射火箭就是为了减速降落,朝顶上或地上喷射都只能改变轨道形状而无法着陆,所以西王母五号才调转方向朝前方喷射引擎。
可是即使这样,进行喷射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马上降落。从开始减速到实际着陆还需要飞行几千千米,西王母五号前后经过三次喷射才终于将高度从十万米慢慢接近为零。昆仑基地再次出现在地平线上后,便可以接收引导信号了。船体慢慢直立起来,顺着信号靠近基地。
如果靠太近的话,可能会发生撞击,破坏船体和基地,所以着陆地点设置在了离基地一百米左右的沙地。在沙地上空飞行的西王母五号用引擎喷射支撑着垂直的船体悬停在空中。
之后,一点一点减小推力,最后终于降落到月面。
此时,嫦娥号的座位是向上的。朝天坐着的走也感觉到背后结实地被震了一下,妙的身体沉下来。他本想支撑妙三十多公斤的体重,没过一会儿,船长就说道:“到了。”
“走也和妙看着对方,二人才意识到自己的体重已经和在地球时不一样了。
“……走也哥哥,我不重吧?“
“本来就不重啊,现在轻得就像羽毛一样。”
“四队的队员已经出来迎接了。”
马说完后,把舱外摄像头的视频切换到电脑屏幕上。只见两个身着橙色宇航服的人大踏步地从基地走过来,五米左右的距离大约用两秒便一步跨过。这种跳跃姿势实在是太奇妙了。
“重量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因为这里是月球啊。”
本来应该狂欢庆祝的事情,妙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
走也不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2
人造卫星刚开始发射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纷纷想象,到了二十一世纪后,宇宙开发肯定如火如荼,月球和火星上建起了都市,人类可以自由往返。一九六九年,阿波罗登陆月球更被认为是揭开了宇宙时代的序幕。
可是,截至今年,也就是公元二〇二五年,飞出地球大气圈外的人还不到四十个。其中百分之八十要么是在老化得快被废弃的ISSS国际宇宙空间站——空间站还只是在高度五十万米以内的低轨道飞行,要么是在印度宇宙开发公社与欧洲宇宙开发机构一起勉强使用的伐弹那(Vardhana)轨道实验基地飞行。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当中,三人是二〇二三年被送到火星执行NASA和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J AX A)第一次载人火星探测任务的船员,由于在抵达火星轨道时减速失败,错失登陆良机,只能两手空空地返航。最后剩下的三人就是中国昆仑基地的队员。
人类在上个世纪萌发的进军太阳系的梦想几乎还未实现。宇宙开发的进程如此之慢,理由有二。一是,太烧钱。阿波罗计划,项目总共花费近十兆日元。即便到了二〇〇〇年左右,把物资运到轨道,每吨还要花费四亿日元至十亿日元不等。发射的成功率也不高,几乎无人能实现计划阶段百分之九十九的安全系数。实际发射时,失败率往往达到好几个百分点,安全性完全比不上号称全毁事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的商业航空飞机。为了提高安全防护,各国耗费了大量人力。新开发的技术和材料也被首先用于安全防护,降低成本变成次要考虑的事情。结果,到了二〇二五年,往地面上空三百千米的轨道发送物资,每吨费用还是超过了三亿日元。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深刻和根本的问题堵住了通往宇宙的道路,那就是缺少目标。
人类为什么要飞向宇宙呢?在阿波罗计划那会儿,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战胜敌人。当时肯尼迪率领的美利坚合众国和赫鲁晓夫掌权的苏维埃联邦陷入冷战,火箭的开发成为最紧要的任务。谁能率先研发出这种技术,就能直接往对方国家发动核弹攻击。洲际弹道导弹问世之后,演变成为弘扬国威的手段。两国争相发射火箭,几个月时间就可能交替领先。一番激烈的军备竞赛后,美国率先将人类送出地球,宣告在这场对决中赢得胜利。
自那之后,大家的动机依旧差不多。
天空实验室计划、礼炮计划、航天飞机计划、暴风雪计划、自由号空间站计划、和平号空间站计划,无一不是蔑视强大敌国并炫耀本国武力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攀比告一段落。欧洲、日本、印度、中国等势力追赶上来纷纷发射火箭,宣扬国威的动机销声匿迹。
但,此时大家已经丧失了前往月球的热情。
二〇〇〇年前后,苏联解体后,美国力量大大增强,全世界都遭受着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无秩序的浪潮冲击。所有事情都和费用、利益挂钩的社会风潮席卷全球,宇宙开发也未能幸免。无人反省宇宙开发的目的本应是追求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大家都只顾着发射卫星赚钱。互联网通信卫星、汽车导航用的GPS卫星、提供详细地表图的地球观测卫星等纷纷挤上狭窄的轨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学术为目的的卫星正被一点一点削减预算。载人宇宙飞船的发射计划甚至一度被认为是在浪费钱。另外,由于俄罗斯无法顺应资本主义而自身陷入混乱,导致象征东西合作的ISS国际空间站建造过程进展缓慢,还被揶揄连基本概念都没搞清楚,最终在二〇〇八年,老化的航天飞机和联盟号人员轮替出现问题,长达半年处于休眠模式,不得不摘下“长期载人”的招牌。
很明显,问题出在目标的缺失。人类不出宇宙照样可以活得很好——这个事实极大地阻碍了宇宙开发的进程。如果把投资在宇宙开发上的金钱用于社会福利、教育、和平活动、环境保护运动,地球要多宜居有多宜居——这个明显的事实同时也是宇宙开发反对派极力强调的主张。
但是,宇宙开发推进派也在用事实回击:如果现在居住的地方建设得足够好,不需要转移到其他地方的话,为什么人类会遍布全世界呢?自从两百万年前走出非洲森林以来,人类就一直在移动。阿拉伯人乘坐三角帆船绕过非洲大陆,横渡印度洋·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欧洲人扬帆七大洋;日本人尝试移居亚洲各国等等。这些人明明有自己的国家,但,人就是这样,一直想探索外面的世界。
不过,这个主张有一个非常大的漏洞。没错,想去的人都去了,这也激励着更多想去的人去。可是,如果试图让不想去的人出一份力,那么这个主张就不够充分了。
由于各自主张不同,围绕着该不该去宇宙的讨论始终陷在毫无意义的相互对骂中。时间被无端浪费了,人类也一直停留在地球上。
一部分头脑聪明、思维客观的人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等深思熟虑做出决断之后再行动。打个比方,单纯的讨论就像是连船都没有的人想去隔壁岛屿。水往低处流,只要有船,想走的人自然会走。如果航行花钱,那就造一艘能盈利的船。只要船足够多,那么非营利性质的航海便指日可待。
换句话说,现阶段只要把人送去太空后能赚钱就可以了。
其实,很久以前,就有人把这种想法付诸实践。二〇〇一年,俄罗斯宇宙厅成功斥资两千万美金将企业家送到了ISS。但这不是最早的计划,也不是最大的。在此之前,日本电视局曾将记者送到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一家饮料公司也曾将免费乘坐宇宙飞船作为促销活动的奖品。美国、欧洲、日本等各国还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案,让游客乘坐观光太空飞船游览低高度的宇宙空间,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不切实际的方案非常多,但也有部分方案实现的希望很大。
上一章:一、项目计划地及设施草案 | 下一章:三、运输机械的开发和设施的特性 |